Listen to Tsem Tulku Rinpoche: 文字是空的

 

設計作品

發表文章
照明著作
照明課程

城市夜遊

 

現代詩作

攝影與詩

閱讀系列

閱讀摘記

閱讀周記

閱讀札記

做夢者班

新的札記


電子信箱

訪客留言

光理公司

回到首頁


  2007/03/14 07:42AM

 

2007/03/22 Thur., sunny, 詹杜固仁波切網站

 

我的學佛朋友今天在留言版給我一個英文開示網站,詹杜固仁波切人長得帥,英文簡直就像美國人一樣(他本來就在美國長大),我整整看了一個多鐘頭,瞧瞧:Tsem Tulku Rinpohce,下面這段「心咒」的開示,正好講到一些我這兩天寫的內容,包括三身:

仁波切能說流利的英語,而且弘法開示生動有趣。他是少數能夠以英語弘揚佛法的僧侶之一。仁波切鼓勵佛法的問答,而且一直都很熱誠地回答關於佛法的疑問。他不喜歡太多的儀式、迷信和盲從,而是推崇應用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佛法。他喜歡邏輯與理解仁波切思想開通、 瞭解世態時趨及曾在西洋文化中成長,因此在世界各地都有很多的學生,是一個能以流利的英語向現代受英文教育的人們教導實際應用佛法的僧侶, 他真的擁有融合了東方和西方文化的特徵。


2007/03/24 Sat., sunny/cloudy/raining,  養成只說實話的習慣

 

那位媽媽是蒙古公主、出生於台灣、成長於美國、身高六呎四吋的模特兒 Neon Lama 詹杜固仁波切說,養成只說實話的習慣,漸漸的言語會產生力量,足以影響他人。

 


2007/03/28 Wed., cloudy,  護法神  

 

傍晚又看了一段詹杜固仁波切的開示影片神諭〉(Oracle),講的是「護法神」(protectors)。其概括了一般民間通靈者所通的神靈(spirits),與佛法的保護者(簡稱「護法」),西藏地區的護法神都是被歸為這一類「人非人」眾生。但詹杜固仁波切強調護法神不是只保護西藏這彈丸之地,只要是修行者為了利益眾生,護法就會保護他並幫助他埽除障礙。

 

在詹杜固仁波切發行的刊物 Nomorecaves:The International Meno for Today's Spiritual Seeker,讀到一篇〈護法神患難之交〉寫道:「基督教稱他為守護天使,回教界稱之為 Malaikat,而在佛教,這個朋友叫做護法神。護法神如何幫助我們呢?他們可以賜我財富,名譽及健康嗎?當然!不過條件是不可以傷害他人,而是要利益眾生。」

 


2007/03/29 Thur., cloudy,  具體凡夫,淫欲而已 

 

昨天說的詹杜固仁波切神諭〉影片最後,一位聽眾提問,若有人問起他店裡密教雙修像時他該怎麼回答,詹杜固仁波切想了一會兒所說的跟下面南懷瑾的觀點不謀而合,雖然南師是以禪宗悟道而不是密宗。

雙身形象,實表示人體生命中,本自具有陰陽二氣之功能。凡夫未經嚴格修持,不能自我中和陰陽二氣,故偏逸流蕩而引起淫欲。如能中和自我生命之二氣,則「天氣位焉,萬物育焉。」即可超凡入聖。不然即為欲界眾生,具體凡夫,生於淫欲,死於淫欲而已。如能嚴持戒、定、慧而離欲絕愛,方能至於「菩薩內觸妙樂之境」。終而成為無男女相,不向外馳求矣。然後方知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所謂男女相,即非男女相。(《道家密宗與東方神祕學》pp. 249-250

好像是南懷瑾另一本書中提到,醒時道德倫理必須一以貫之於夢中,因此我不認同「在夢中什麼道德世俗禮教都沒了,自然可以隨心所欲想幹嘛就幹嘛」。具體凡夫,醒於淫欲,夢於淫欲而已。

 


  2007/04/18 02:28PM

 

2007/04/21 Sat., sunny,  前世印跡  

 

收到詹杜固仁波切媒體出版社的羅師兄來信,告知新開示影片〈加持〉(影片很長,分上下兩部)。

我們都經歷過許多次輪迴,在這麼多次的前世中,我們曾經遇過某種聖潔的東西,某種帶有強大力量的東西,……我們大家都在前世做過些什麼,……這就是原因,這樣我們在輪迴的各處轉世,遇到各種情況,我們前世中所做過的某個特定事情,由於我們的業報,它可能會給我們的心靈帶來巨大的影響。……所以當我們重複做過某件事情無數生、無數次後,它就會在我們的生命裡留下非常強烈的印跡(inprints)。當我們一出生的時候,就有天生的喜好(natural liking),天生對某種物體或行為傾向(toward objects or toward activities)。請仔細聽,因為我正在教你們基本的佛法教義,「業力」。當我們在前世做了如此多的次數之後,我們就有一種似曾相似的感覺,這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強烈地從心底油然而生。

我的意思是,我們曾經做過的事留下印跡,在今生,或者說在我們的生活中,正好有機會遇到了環境上的助因——仔細聽著,我將要說到重要的佛教術語,環境上的助因,我們需要一個業的誘因(karmic cause),那種我們做過,然後在心識裡留下印跡的,我們需要一個環境上的助因來打開 Gen sibere 的東西。Gen sibere 就是那種我們用來播種、生長、顯現、發芽的東西。……那影響很強烈,因此肯定有來源。有人會問:「你怎麼忽然這樣?」……我們心裡會有道門打開,that opening 我們稱它為「業印的滋長」,打開那道門的條件是外在的、環境上的,……有時我們也不清楚原因,……這並不是瘋了或喜歡不喜歡的問題,而是某些來自前世的東西萌芽了。(詹杜固仁波切,〈加持〉)

我們多次的前世中,重大事件「它在我們的生命裡留下非常強烈的印跡」,如此我們習慣性的「行為傾向」,也必有遠因。同樣,「這並不是瘋了或喜歡不喜歡的問題」。也許這種事還會繼續發生,靈修多年也無法保證一切事正面思考。

請注意聽,這個人身邊的人,比如說這位先生喜歡佛法,他的妻子和孩子在前世也會和他有某種聯繫,也許是他們曾經一起去拜訪僧人、一起祈福,也許他們是師兄姊的關係,擁有同一位上師,因此,這位先生也許會熱衷地修行,他的修行和禪修將會帶給他的家庭巨大的利益,為什麼呢?因為這只需要一個人去啟發那顆種子,也許這位丈夫在前世的修行比妻子稍微多些,所以他今生的印跡更深刻。因此,只要是你在今生所愛的東西,你將會一直無所畏懼地愛下去,丈夫不會拋棄妻子,不會置他們的工作和責任於不顧,他們將在來世繼續做他們今生做的事情。

與此同時,前世對他們產生巨大影響的事情,在今生將會發展並融入他們的生活。當那些印跡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之後,例如前世修行的印跡,他們便持續他們的修行,轉化內心,他們曾經達到的修行境界,今生將會持續下去,他們很快地就能熟練。當他們延續了前世的修行,他們就會轉變,那轉變會影響他們的妻子、孩子、身邊的人,甚至是他們的鄰居和所遇到的人。(詹杜固仁波切,〈加持〉)


2007/04/26 Thur., cloudy, 「劫」

 

天人壽命是好幾「劫」(有定功的天人,最起碼壽命長半中劫),詹杜固仁波切解釋說,假設挖一個一公里見方坑,然後裝滿頭髮,再一根根拿出來,這樣的時間差不多是「一劫」。

 


2007/04/28 Sat., cloudy,  文字是空的  

 

耳機裡是詹杜固仁波切的開示,他正忙著耍寶。西藏喇嘛們都很幽默開心,有時唸咒也不是那麼死板正經,也會吞口水、換氣、停頓,如同詹杜固仁波切說文字都是空的:

每天的祈請,請求釋迦牟尼佛和文殊菩薩的護持,好嗎?如果你不信釋迦牟尼佛,不信文殊菩薩你信仰耶穌基督,你就想像你在向耶穌基督禱告。如果你不信耶穌基督和佛陀,你信仰上帝,就想像你在向上帝禱告。沒有差別,只是文字有所不同罷了。文字是空的。文字沒有開始、結束、含義。它們只不過因為我們的動機而被賦予含義,文字只是通過我們的動機而被賦予意義,否則它們什麼都不是,文字是空的。因此不要執著於:「噢,天哪!這兒寫著『禮贊釋迦牟尼佛』,他們是不是想把我變成一個佛教徒?這是一個陰謀!」不,他們不想把你變成佛教徒,他們為何想把你變成佛教徒呢?誰會在意呢?

當你祈禱的時候,你用什麼文字並不重要。祈禱就是把你自己向比你好的東西開放,而當你向更好的東西開放的時候,文字無關緊要。這就是為什麼「文字是空」的原因。文字沒有開始,沒有結束,不要執著於文字。執著於文字,執著意味著抱定某種東西,我們認為它存在於某種形式,其實不然。因為,一旦認為它以那種形式存在,我們便會以一種當然的方式,朝著那個目標去努力。而當我們以一種當然的方式,朝著那個目標去做,那個並不存在的形式又是由我們自己所設計的,我們的苦惱便產生了。因此,一個不存在的物體並不意味它什麼都沒有。它是我們對物體的想像,以及這種想像的作用。和我們對這個作用的反應,就是我們的痛苦的根源,以及我們的貪,嗔,癡增長的根源。(詹杜固仁波切,〈加持〉)

上面這段我本來剛剛要抄寫的,再上網時沒想到竟然新闢了視頻原文下載,真是德政啊,不然像我這樣跳著摘,Media Player 很難精確控制,也很耗時。2007/04/17 留言版一位「漫步人間」問我,是否有更恰當的方法來說明唐望的「做」與「不做」,我很認真地回答他後,他寫道:「文字的基本限制的確很難描述。「不做」、「停頓世界」……都在描述一個不可說的境界,一種不得已的描述。若無實際的體驗,則文字仍然只是文字。感謝曉蔚的回覆,在直覺的理解上(無奈的說法),我瞭解你所說的。」為什麼會這樣?

空性和無我;覺者的自性遠離文字;眾生的自性也是遠離文字的。為什麼?在我們這個境界,沒有任何語文字能夠描述我們沒有經歷過的事情。當我們到達某一境界,當我們站在人們沒有體驗過的一個境界講話,那麼所說的話對你而言就會像瘋話一樣。當一個人的行為基於你沒有經歷過的體驗,當一個人的行為超出你的認知、超出現實、超出絕對的現實,那種你從未領略、聞所未聞的經歷,那麼,他的行為在你看來就是瘋狂的。它之所以瘋狂,是因為那超出了你的預計、你的概念、你的是非觀。因此,那些行為舉止超」出絕對現實的人在我們看來,就是瘋狂的。所以在藏傳佛教中我們稱之為「狂慧。為什麼?因為它是智慧、瘋狂的。儘管是智慧,但在我們看來,它是瘋狂的,因為一開始它看上去可能很瘋狂,但最後它帶來的只有利益,完完全全的利益(total benefit)。(詹杜固仁波切,〈加持〉)

這只是我的出體心得說給沒有出體經驗的人聽的一個例子罷了。看完僅南懷瑾《現代學佛者修證對話——美國西藏的密宗修行經驗(上集)》,我恐怕也要說:「直覺理解上(無奈的說法),我瞭解他所說的。」


註一


Copyright © 石曉蔚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