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內在顧慮與外在顧慮;控制心思才能擺脫命運

 

設計作品

發表文章
照明著作
照明課程

城市夜遊

 

現代詩作

攝影與詩

閱讀摘記

閱讀周記

閱讀札記


電子信箱

訪客留言

光理公司

回到首頁


  2006/07/09 06:47PM

 

2006/07/11 Tue., sunny, indoor 29.6°C 內在顧慮與外在顧慮

 

選擇另一種「想像」永遠是最容易的方式,我的書稿才剛整理到唐望同夥女巫士克萊拉 (Clara Grau) 說:「我們全都被扶養成某種可憎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中只有立即的欲望滿足才算數。而女人又是這種狀態的專家。」至此我才了解為何鄔斯賓斯基Ouspensky用「對抗」二字來說明對付內在顧慮、認同、說謊、想像、消極性情感等與記得自己背道而馳的狀態。是的,今天閱讀到的章節又多了兩個敵人:內在顧慮與認同。認同很好理解,認同相對於超然,是一種受事物控制的狀態鄔斯賓斯基以為「有了認同就不可能有愛,認同扼殺了一切情感──除了消極性情感之外。有了認同,只有不愉快的方面保留下來。」p. 146.

 

「認同的意思是說迷失自己。」我決定走一條困難的路──對抗的方式,最大的敵人便是「內在顧慮」。「內在顧慮就是當我們覺得別人給予我們不夠,對我們不夠重視的時候。」p. 151. 我是記得葛吉夫說過「要外在顧慮不要內在顧慮」,鄔斯賓斯基說明外在顧慮是:「體諒別人的弱點,設身處地。外在顧慮是了解他們的困難,了解他們想要什麼,注意你要給予們的印象。」pp. 151, 153. 感覺起來有點像唐望口中的「潛獵」──是一種「機智」與「控制」技巧。精確一點定義:「外在顧慮是一種與別人有關的自覺形式。你考慮到別人,做他們覺得高興的事,而不是做覺得高興的事。它的意思是:對於人們,你必須三思而後行。」p. 152. 看來昨天我所寫「我管別人喜不喜歡,我喜歡就好了」的確是潛藏著極大的「內在顧慮」。

通常,如果這個人比較喜歡你這麼做而不那麼做,這兩者對你來說都是一樣,那麼為什麼不照著他的意思去做呢?因此,「犧牲」這個觀念與此無關。但是如果兩者對你來說並不一樣,則那完全是不同的問題了。這個原則是:關於人們,事情不可機械地發生,不假思索。你必須決定你的行為方針。這意思是說,你對於人們,不可視而不見地從他們身上踩過去。

你過去生活中所知的一切都不是外在顧慮。你必須了解外在顧慮的根本意義是什麼,並為自己立下判別準則。借助於外在顧慮,你控制了你希望產生的印象。由於內在顧慮,你希望產生一種印象,結果卻產生了一種不同的印象。 

Peter D. Ouspensky, The Fourth Way, 《第四道》p. 153.

「視而不見地從他們身上踩過去」的確是我「發作」時的素行,但我決定不要內在顧慮,因為我無證實「別人不怎麼體諒我」,如此便是徒具想像。還有一點是我使用我絞在情感裡就無法運作良好的理智思考到:四年前樂觀估計我還有十個四年,但已經用掉第一個四年了,轉念想到 S' 06/18 的夢「 SW 預言死去的時間」,我的確有個目標是我要選擇我自己死亡的時間,最好能做到像瑜珈修行者或澳洲原住民逐步關閉維生系統,在我的意識能量足堪迎戰最後一役跳脫輪迴的時候,安然離開人世。

 

不時想想自己的目,想想這四年所接觸訊息的重要性,便是由內在顧慮轉向外在顧慮。鄔斯賓斯基說「外在顧慮需要加以培養,內在顧慮需要加以消除。不過你先觀察,看看你錯過了多少外在顧慮的時刻,以及內在顧慮在人生中扮演了多麼大的角色。」p. 152.

 

  2006/07/09 08:24PM

 

2006/07/13 Wed., raining/typhoon, indoor 28.1°C 只有控制心思才能擺脫命運

  

這些天我一直反覆玩味著「達成相信」──不相信地相信,並考慮到整件事情、所有正反情況。今天看到留言版一則訊息連到的風水命理首頁:

我們無時無刻不被我的思考所控制,因此我們命運的起落皆為「自然規律」所制。而這「自然規律」是人所思考出來的定義。「自然規律」所孕藏的大量訊息,古代中國的聖人把它們歸納為「五行」的生剋制化作用。我們可以運用關於「五行」的學問,推測出過去與未來的訊息,這便是我所提供的諮詢服務。如我們要擺脫命運的控制,不受「五行」所制,只有控制我們的心思才能達到。閱讀 Eckhart Tolle 作的 The Power of Now (當下的力量),您就能找到解答。當您能活在當下,便不需要我的服務了。祝您好運!

陸經烘 (http://www.fengshui0011.com/)

鄔斯賓斯基寫說:「情感上的了解有時候非常好,可是你無法加以證實。不過,如果你能從一個中心、另一個中心及第三個中心的觀點來看一件事物,你才真正了解。」似乎目前我的情況正是掙扎要爬出侷限的情感上的了解,我如果不假思索地相信,會是非常柏拉圖的,不相信地相信,才是巫士的行徑。

問:為什麼當我思考最微小的事時無法了解它,但有時會突然了解?

答:了解經常以那種方式發生──你了解,然後不再了解。不過如果你想要了解某事物而做的一切嘗試都失敗了,就設法不去思考它,而努力記得自己。了解也可以分為許多階段,某一天你能了解某事物,第二天卻不了解,因為你可能在某一天的情況中比較有意識,而在第二天比較沉睡。因此可能要經過許多天以後,它才能變成你自己的東西。

如果你意識到自己,你會發現你不需要理智中心的低等部分。我們現在所使用的這部分是用來思考桌子、椅子,但是如果你想要思考更重大的事情,你必須利用更好的機器。

Peter D. Ouspensky, The Fourth Way, 《第四道》pp. 161-162.

甚至連了解也急不得,因為經常也是突然了解又突然不了解,然後了解的面積再慢慢擴大。所以下次與人意見不合也不要急著翻臉、急著決定,可以靜待多一點中心加入──本能、情感與理智,甚至較高層面的中心發揮作用。講歸講,我還在觀察呢。

 


 

註一「第四道」意指有別於其他三道之整合道途

1. 苦行僧之路:與肉體鬥爭之路,只工作肉體

2. 僧侶之路:信仰、宗教情感之路,只工作精神體

3. 之路:知識、理智之路,只工作理智體

4. 第四道:同時工作身體、情感、理智


 

Copyright © 石曉蔚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