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Journal: 「它的顯現」與「它的本性」

 

設計作品

發表文章
照明著作
照明課程

城市夜遊

 

現代詩作

攝影與詩

閱讀系列

閱讀摘記

閱讀周記

閱讀札記

做夢者班

新的札記


電子信箱

訪客留言

光理公司

回到首頁


 2008/01/20 07:24AM

 

2008/01/13 Sun., raining, indoor 20.0°C  《佛教的見地與修道》:「它的顯現」與「它的本性」

 

奇蹟課程」第十三課:

第十三課   

無意義的世界令人恐懼

宗薩仁波切說到一段跟今天奇蹟課程一樣,他說:「不真實的東西從未存在過,怎麼可能消失呢?」(佛教的見地與修道 p. 78)呼應「奇蹟課程」學員練習手冊的「新觀念」,宗薩仁波切也說「因為你的觀點決定了你怎麼看待事物」(p. 7 ),這也正是佛法修行剛起步時,以幻制幻的觀想法,因為如果不這樣,橫豎都會遭社會文化教育所培訓出來的制式看法所左右。宗薩仁波切說明「自我的觀點」:「由於你的生命完全是由自己的概念、 思考、感受、行動所組成的,所以任何決定你的觀點和看法的事物,對於你的生命也一定有極大的控制。」( p. 7

 

這本佛教的見地與修道依譯者序「既適合初學者也能使資深的佛教學者感到驚心動魄、充滿挑戰;非佛教徒的讀者,看了也可以激盪腦力」(p. 5下面這段自序,當然也是做夢者班的宗旨:

這一切是否代表了整個情況已經無藥可救了呢?並不是這樣的,這只是表示,因為愚昧,你錯誤地相信自我就是你,而你就是自我。那個你認為是自己的東西並不是你,只是一種幻相,由於迷惑,最初你誤認它是你自己,然後又浪費一生來滿足它、讓它快樂,這樣的企圖才是唯一沒有希望的。這就像除非你知道自己在作夢,否則無法逃出夢的陷阱一樣——要讓自己解脫,你必須明白自己的錯誤,然後從其中醒悟過來,事情就是這麼簡單,也是這麼複雜。佛教的見地與修道

第一章講見地,簡言之,「見地就是你如何看待事物」。祖古烏金仁波切為《空行法教》所作的導讀開示最後講到「修自低起、見由高降」的關鍵(p. 31),蓮師本句是這麼說的:「密咒乘和經乘(大乘) 說起來雖是兩者,但究竟上是同一的。假如你缺乏見或修,你將會誤入聲聞乘。因此要見由高降,而修由低起。將兩者合而為一的修持是必要的,這是我的口訣。」(p. 45)為什麼見高(不是高見)如此重要?

 

這個起修見地高,說的是「修自低起、見由高降」。什麼是好的見地?我剛接觸《楞伽大義》時說過,無論空、有,都是如來藏的功能和作用變幻出來的(這我都忘了)。學佛朋友說這見地太好了,若能在生活中時刻保持這個見地,並安住無念無住之境,一切的成就都是自然而然的,也沒有什麼法對我來說是難的。為什麼要提高見地呢?朋友又說:「 唐望也好、佛也好,我們必須要有很高的見地,並把見地和實踐緊密結合,才可以不斷獲得本質上的提升。」此外,「 積累和提升是互動的。如果不努力積累(不僅指知識,更重要的是智慧、慈悲和力量),就難以提升,見地和能量級別沒提上去,所得就自然受限 提高了見地,障礙就減小了、效率就提高了,上等的修行主要就是保持很高的見地,行為和境界就自然跟上。」

 

宗薩仁波切認為「任何哲學宗教或意識型態都需要某種見地」,「除非哲學或教義能有自己的真理地圖,否則就無法告訴你如何才能達到它所設定的最終目標,它頂多只能送給你幾種不同的車子,讓你在一堆沒有街名的迷宮中行駛」(《 佛教的見地與修道p. 14)。當然我們都需要有老師來加速提升自己的見地以帶動修學,但宗薩仁波切也提醒我們,「今天有許多自稱是老師的人,提供許多缺乏基本見地的修行方法,卻根本不知道它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p. 15)現行大師市場上充斥不少這類人,這不僅是拜錯明師,盲從瞎練的結果,其實哪裡都去不了。

 

第二章講兩種見地。這裡不用世俗諦與勝義諦這樣拗口的詞彙,反正這本書也是英翻中的,換種口語說法:「它的顯現」與「它的本性」,「它」指「一件事物」,每件事物都包含這兩種觀點,這裡一開始就強調「共存」,仁波切說:「事物的顯現與事物的本性,並非分離的兩種真理,而是一體的兩面。」( p. 20

所謂看見「它的本性」,其實就是在觀看時沒有受到干擾罷了。

如果主客體之間,或者觀察者與景色之間,存在著某種干擾或濾光鏡的話,所得到的見解就稱為無效的或相對的真理;兩者之間沒有干擾或濾光鏡存在,所得到的見解就是絕對真理。換句話說,相對真理就是透過濾光鏡的「它的顯現」,絕對真理則是實相沒有透過濾光鏡的「它的本性」。

「自我」是一種假設、一種決定、一種受干擾的見地。這表示自我的觀點因為受到過濾,所以是扭曲的。以道德的立場來判斷自我是好、是壞,或者判斷它是否真實存在,都沒有意義。(佛教的見地與修道pp. 20-21

我們必須承認宗薩仁波切真的是一位出色的好老師,如同譯者序中所說:「以自己淺白的文字和編選角度,將佛教扼要地作出說明,使讀者很快地進入狀況。」

 


2008/01/14 Mon., raining, indoor 19.1°C  《佛教的見地與修道》:根本無所謂存在或不存在

 

「奇蹟課程」第十四課:

第十四課   

上主從未造過無意義的世界

「今天這觀念一語道破了無意義的世界不可能存在的原因。你所見到的世界與實相毫不相干。它既出自你的妄作,故不存在。」(奇蹟課程》學員練習手冊,p. 23)繼續摘《佛教的見地與修道》,剛好呼應今天奇蹟課程「無意義的世界不存在」,宗薩仁波切引述佛陀的說法「現象除了我們對它的概念、感覺、觀察和體驗外,並不存在。同理,除非我們對現象有某種概念,否則那種現象對我們而言根本不存在」(p. 26)。這裡宗薩仁波切又講到一個關鍵,他提出所謂真實的存在必定是離於概念,也就是不依賴其他事物——現象的顯現是依於概念的,或者依於五蘊——即「根本無所謂存在或不存在p. 27)」。如此,宗薩仁波切引述帝洛巴的話:「並不是現象迷惑了你,迷惑你的是對現象的執著。」(p. 35

 

米旁(胖)仁波切所造〈有寂懷攝祈請加持雲〉中有句「明空平等大自性」,「明」指明相即「它的顯現」,「空」指空性即「它的本性」,平等就是「無二」、「無分別」;反過來說「有二」就是二元對立,「我們完全陷在二元對立之中,只能夠看到自己對於實相的成見」(p. 44)。宗薩仁波切說:「如果你真的要看佛陀成功地把宇宙放在原子上面,那麼,首先你必須了悟無二,才有資格當觀眾。」(p. 44)這跟唐望說要讓魔術發生必須先除去懷疑道理一樣。但佛陀並不是在表演魔術,而是「無二之心或究竟真裡的展現;至於你如何看待他們,取決於你自己的悟境層次」(p. 45)。

真正的空性覺知一切事物,因為它不受貪、瞋、癡等自我的觀點所遮蔽。見到空性並不意味著達成「見到某種東西」的佛教目標。見到空性表示「見到一切事物」,因為空性不排斥任何事物、涵括了一切事物。見到某件特別的事物,必然表示你沒有看到某些其他的事物,所以你沒看到的就被排除在外面而沒有感受到。空性排除了那些「沒看到」,因此每件事物都在其中;空性去除一切事物的「不存在」,包括不存在的不存在。諷刺的是,見到一件東西是「二元對立」,而見到一切事物卻非「二元對立」。(佛教的見地與修道p. 47

這些佛法詞彙真是真理越辯越明,一個版本不懂、兩個版本懵懂,三個版本不能不懂。嗯,你懂了嗎?

 


 2008/01/08 07:12AM

 

2008/01/15 Tue., cloudy, indoor 19.3°C  《佛教的見地與修道》:加強二元對立即是惡行

 

「奇蹟課程」第十五課:

第十五課   

我的想法乃是我營造出來的意象

「正因你認定是自己想出來的那個想法呈現為某種意象,你才難以認出它的虛無。你的『看見』就是這樣形成的,那並不是看,那是在製造意象,它取代了看的作用,以幻覺來取代慧見。」(奇蹟課程》學員練習手冊,p. 25)以上這段話真是既唐望又佛法。

 

我好像講錯「明相」的意思,……沒錯啊,明相「即輪迴、涅槃一切現象( 明相)自現顯」(《寧瑪派次第禪》p. 104),可是宗薩仁波切這裡說:「離於二元的心的本性,就是明相」;「佛教用『明相』來描述心的本性,指完全離於二元分別的境界」;「『明相』表示『可見的』或『顯現出』的意思」;「『明相』即是當下或現在,『當下』既是指在這裡,也是指這個剎那」(《佛教的見地與修道p. 158 )。我講錯的是以為「明相」單指輪迴的一切現象,事實上「明相」意指不指涉二元性或有任何參考點的當下現象自顯現。我們慣於四維時空的肉眼自是無法看到「全部的」,遑論六維度宇宙,那麼,如何以慧見取代幻覺呢?

彌勒菩薩修「觀」的方法,以光明和明相來定義「心」,而心是輪迴、涅槃的基礎:你如果能夠認識心的本性,就是涅槃,不認識心的本性,就化現為輪迴。

當下或明相的能量,超越主體、客體的現在心,就是覺醒、認知、覺性、意識的特質。我們可以把這種心比喻成永遠在我們心裡面的皎潔滿月;自己無法覺察到它,是因為我們不斷被粗、細的心靈現象所顯現的心理圖像或概念,以及房子、敵人、親戚,和其他奇怪的東西的幻象打擾。(佛教的見地與修道pp. 158-159

第五章講四聖諦,苦、集、滅、道,「第一聖諦是苦的真理」,「集諦即痛苦的成因」,「滅諦即痛苦的止息」(pp. 51, 53)。但宗薩仁波切解釋「四聖諦的意思不是像許多人所想的:『生命是痛苦』」,而是「知道痛苦」(p. 52)。「第四聖諦是道的真理,是佛陀開的處方」(p. 55)。有段對於善惡的定義,也跟許多人包括我所想的不同:

惡行引發這一切痛苦,啟動了糾纏我們業力鏈反應。所謂「惡行」,就是基本目的在於捕捉實存的任何行為。這種行為會加強二元對立,使我們離開自性越來越遠,造成更多的痛苦,所以是惡行。這與傳統上所說的道德沒有什麼關係,任何貪、瞋、癡啟動的行為必然是惡行,因為它完全執著在幻覺上,根本不容許其他的可能性。(佛教的見地與修道p. 55

宗薩仁波切說佛陀開的處方,首先必須捨棄造成生病的原因,「因為你所捨棄的並不是什麼真實存在的東西」。譬如頭痛,「避免製造頭痛是第一步,就是不要再用頭去撞牆——這就是『出離』」(p. 56)。

 

這本《佛教的見地與修道》蠻好看的,今天訂的四本香港出版寧瑪派叢書見部兩本、修部兩本寄到,都是港仔大阿闍梨談錫永翻譯的,想當然爾不好唸。佛法碩士(阿闍梨)譯寫的都很難唸,佛法博士(堪布)譯寫的反而較為容易,真是奇怪!

 


2008/01/16 Wed., raining, indoor 17.9°C  《佛教的見地與修道》:以空性對治永恆;以佛性對治斷滅

 

佛教的見地與修道》第六章講佛性。宗薩仁波切認為通常人們誤解佛性的意思,他說:「以空性詮釋實相的教法,是對治執著永恆的成見;以佛性詮釋實相的教法,則對治執著斷滅的成見。執著永恆的常見與執著斷滅的斷見,都是必須摧毀的基本邊見。」(p. 58)這裡有趣的是佛陀針對常斷兩邊各給予不同的教導:如果相信永恆,不管是神還是靈魂、真愛永恆,佛陀就教導「無常」與「無我」;如果相信隨機撿擇、一死百了,佛陀則教授十二因緣和佛性。

無明並非真實存在著、永恆不變,它事實上是各種因緣造成的無常產物。

如果除去所有的惡以及無明,還是會有某種東西留下來,並不會完全空無所有;換句話說,無明是由某個地方或某個容器中消失的。無明消失的那種狀態,就是所謂的「智慧」——基本的善良,成佛、佛性——這就是我們的真實本性。(佛教的見地與修道p. 60

啊,忘了寫奇蹟課程。「奇蹟課程」第十六課:

第十六課   

我的念頭沒有一個是中性的

「今天的觀念只是初步化解你以為自己的念頭不會產生任何後果這一信念。你所見到的每事每物,都是你的想法所形成的後果。」(奇蹟課程》學員練習手冊,p. 26)這聽起來就像佛陀在對相信隨機撿擇、一死百了的人教導十二因緣。

 


2008/01/17 Thur., cloudy, indoor 18.5°C  《超越的智慧》:去除所知障要累積資糧

 

今天的出體夢很適合 「奇蹟課程」第十七課:

第十七課   

我所看到的東西,沒有一個是中性的

「這個觀念是為了進一步確認世上因果的真正運作方式。你所看到的東西,沒有一個是中性的,因為你沒有一個念頭是中性的。」(奇蹟課程》學員練習手冊,p. 28)按這項練習,(夢中)「石小姐,X 先生跟你追討兩萬元。」「哦,是這樣嗎?無所謂啊,什麼都好。這樣啦,我戶頭的存款通通算的。反正我也不怕餓死,因為餓死的那位也不是真正的我。

 

達賴喇嘛這本《超越的智慧》 今天剛拿到我已經看到 68 頁了,也不是很精確地讀,反正摘錄時可以再思維理解。

智慧的本質是什麼?空性見伴隨著止和觀打破所知障;在這種見地下,行者經驗到存在的細微狀態。這是從禪定中生起的智慧。但是這些智慧不足以克服那些障礙。沒有累積足夠的福德資糧,那種智慧無法破除所知障的染污。明心見性的主要障礙是所知障,般若智慧就是它直接的除障劑。為了開啟智慧,必須進行一系列的禪修,就是累積福德資糧。因此論中說:「此前諸分支,佛為智慧說;故欲息苦者,當啟般若慧。」

佛陀的法教無不是在教導人們達到成就和究竟安樂。究竟安樂是指解脫和全知,要獲得這兩者,必須具足空性見。一個人想要去除煩惱障和所知障,必須開發空性正見。超越的智慧p. 4

這裡不再重複達賴喇嘛曾在《大圓滿》中引據《寶性論》說「空性無法讓我們克服所知障,只有同時配合菩提心、慈悲心的培養,才能克服所知障」(pp. 158-159(註一),因為我開始了解所有的開示說法都是針對「某種對象」而言,實在不必拿出語意學與訓詁學逐字逐句推敲比對。例如,《超越的智慧》裡說寂天首次宣說本論時,提到「女身不淨」,這是針對比丘以女身不淨觀來對治性慾而說的,若對象換成比丘尼,可能要改成「男身不淨」(p. 32)。回到空性加菩提悲心對治所知障,可能是針對大乘有別於小乘而講,因為這裡說到「聲聞和獨覺(緣覺)聖者透過空性見克服心智上的障礙達到見道位與修道位,因此開發智慧不必然要修習前五度波羅蜜,也不需要去滅煩惱障」(p. 4)。是故我不知道彌勒在宣講《寶性論》時,是對大乘人強調菩提心與悲心的重要?因為這兩者合起來才有資格說是大乘。

因此,佛陀所開示的八萬四千法門,包括布施波羅蜜等種種方便,無非是為了要開啟眾生的智慧。聞聲和獨覺聖眾也必須藉著種種方便開啟智慧,沒有巧善方便是不可能獲得智慧的。這裡所謂的「方便」並不是指菩提心或是承擔度眾生的責任。有許多福慧資糧能夠被開啟,都是因為厭離輪迴的動機,例如定力的開發。因此藉著修習戒定慧三學,可以破除無明。所有的方便都是為了解脫。(超越的智慧pp. 4-5

See? 因此我在想那些終年閉關、沒沒無名的大成就者,或一生當中極大比例在山洞、剩下小部分時間在寺廟的僧侶,菩提心與悲心的行動與事蹟在哪裡?比起慈濟功德會的成員,是不是功德太少了一點?可是前者一樣成佛、後者還是眾生啊?道理就在這世界是非真實存在的,因為「諸法(現象與事物)有兩種性質,一個是本質(它的本性),一個是它的表相(它的顯現)」(超越的智慧p. 13)。慈濟功德會營營汲汲於聚集表相層次的功德,大修行者積聚本質層次的功德,兩個方向同樣可行,但著重於本質似乎見效快得多了。早上第二段睡前讀十分鐘書,《空行法教》蓮師對移喜措嘉佛母開示說到,「因所有這些功德皆來自本尊的修法,此若無本尊,你只會是個凡夫」;「方便與智慧是要透過儀軌的法門,來修持任運的身、語、意。當儀軌和持誦修到足夠的份量時,就會成就」(p. 185)。當然虛幻的觀想獻供同樣有效,不過今天沒有時間摘到這裡了。

 


參閱「新閱讀札記」〈2007/10/16:為什麼非發菩提心不可?

達賴喇嘛強調:「空性的領悟是成就解脫的共同必要條件。」(p. 158)此無庸置疑,但有點我不大明瞭,為什麼他又說「不過,我們對空性瞭解的動機,可能只是為了自己的解脫。經由培養對空性的瞭解,我們讓自己從迷惑和情緒的煩惱中解脫出來,然後達到阿羅漢的境界。但是這樣無法讓我們有能力從所知障,也就是存留在我們內心的『對認知問題的障礙』這些迷惑中解脫出來」?為什麼「根據《寶性論》,只有對空性的直接領悟,同時配合菩提心、慈悲心的培養,才能克服所知障,也就是克服對認知問題的障礙。經由此對空性的瞭解,這個被稱為『俱足一切善巧的空性』,不僅能讓我們的心從迷惑中釋放出來,同時也能降服所知障,也就是克服迷惑所烙下的潛藏力量」(p. 159)?也就是說光體悟空性仍有所知障,唯有發菩提心、慈悲心加上空性領悟才能克服所知障,但為什麼呢?


Copyright © 石曉蔚 All rights reserved.